以精准协同根治“造景式”政绩-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9 13:50: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以精准协同根治“造景式”政绩

字体:

  某地斥资数亿元建设的“有轨电车”项目,因规划脱离实际,开通后日均客流量不足百人;多个城市争相打造的“国际会展中心”,实际使用率不足三成。这些投入巨大却效益低下的工程,折射出部分地方在发展理念和资源配置上存在严重偏差,存在债务风险。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有序化解”。这一要求包含了对一些地方举债搞“政绩工程”等问题的解决思路。

  “造景式”政绩,本质是发展理念的异化与治理体系的失范。一些地方脱离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陷入“为亮点而造景、为政绩而竞争”的误区:低效产业园遍地开花,各类新城新区规划远超实际需要。这些项目在决策时缺乏科学论证,建设中不计成本,运营时却门可罗雀,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成为制约地方长远发展的沉重包袱。其背后,往往存在着片面追求短期显绩、忽视长远发展的扭曲政绩观,以及决策机制不完善、监督约束不到位等深层次问题。

  精准施策是破解资源错配困局的首要之策。建立健全项目论证和评估机制,充分考虑地方财力可持续性和项目运营可行性。具体而言,要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评估体系,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等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协同发展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之举。全会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这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例如,在都市圈范围内统一规划交通网络,共享公共服务设施,避免因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科学决策是防范资源错配的重要保障。重大项目决策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建立专家评审、公众参与、风险评估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对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开展前瞻性研究,充分考虑人口变化、产业转型等长远因素,从源头上杜绝“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现象。

  债务约束是遏制盲目扩张的制度红线。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和问责机制,将债务管理融入项目决策全过程。对脱离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同时建立健全项目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从制度上堵住“造景式”政绩的融资渠道。

  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形象工程,而是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破除资源错配困局,戒除“造景式”虚功,我们才能切实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推动发展的刀刃上,为现代化建设筑牢坚实基础。(本报评论员张丽娜)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