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段视频显示某酸菜腌渍池内,作业人员抽烟并吐痰。网友直呼,这是真正的“老痰”酸菜。10月27日,该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报称,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未流入市场。相关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
通报发出后,追问随之而来:除了要销毁的酸菜,该企业此前生产的酸菜卖到哪里了?是否安全卫生?还有多少企业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生产“老痰”酸菜?这些问题,需要地方仔细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
“问题酸菜”早已不是新鲜事。2022年,湖南多个酸菜供应企业被曝出工人光脚踩酸菜,将烟蒂扔到酸菜上等行为,引发行业整改风潮。
此类事件“按下葫芦浮起瓢”,暴露出深层次顽疾。标准化厂房、现代化发酵池、严格的品控,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土坑腌制显然是降本“捷径”。若监管缺位,后者必然凭借价格优势大行其道。而运动式执法又治标不治本:一地曝光,全国排查,风头一过,死灰复燃。
必须清醒认识到,安全是食品生产的底线。土特产的土,是乡土情怀、本真味道,绝非生产方式的“老土”和粗陋。监管必须长出牙齿,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转变,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让阳光成为酸菜最好的消毒剂。
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整合小、散、乱的作坊,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监管,从根本上挤压“劣币”的生存空间。
群众监督是守卫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力量。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监管员”,可及时曝光违法行为。
一包酸菜,也许就是当地文旅消费、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连着田间地头的农民生计,更关系地方产品的口碑和信誉,绝不能毁在酸菜池的“老痰”里。只有解决好安全问题,土特产才能成为农民增收、消费者青睐的放心选择。(本报评论员张阳)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