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央视网等媒体报道,在江西赣州石城县,一家公司曾以特许经营形式独家经营全县新能源车充电桩业务,充电费价格高、充电不方便。国务院督查组通报后,石城县整改取消了特许经营,让7家企业参与建设。另一家研学公司的负责人透露,其公司此前在参与百色市有关部门招标时被“名录库”卡在门外,百色市有关部门后来废止了那份中小学研学旅行承办机构遴选资格的文件。
这种“名录库”“特许经营权”“独家协议”,正是当前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设置的“隐形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不仅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之举,更是释放内需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抉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有利于高效聚集国内外资源要素,充分发挥我国巨大市场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隐形门”之困,本质是区域利益与整体效率的失衡。实践中,一些地方通过设置隐形准入门槛、歧视性补贴、限定采购等方式,人为制造市场分割。有的地方在招标中明确要求本地企业优先;有的对异地产品加设额外检验程序;还有的通过财政补贴变相保护本地落后产能。这些做法看似保护了局部利益,实则扭曲了资源配置,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
要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必须进一步聚焦“制度创新+技术赋能+治理协同”三大突破口。
破除壁垒,首在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正是破除行政性垄断的利器。必须建立健全审查流程,对各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事前公平竞争评估,从源头上纠正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其次,强化技术赋能,着力推进标准互通。应当加快构建统一协调的国家标准体系,最大限度减少地方附加标准和重复检测认证,真正实现“一次检验、全国互认”。通过建设全国一体化的数据流通平台,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打破基于地域的信息壁垒。
再次,需创新区域协同机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超越行政区划的局限,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产业链布局。鼓励跨区域共建园区、共享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从根源上消解地方保护的动机。在治理协同方面,要加快完善央地财税分享机制,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的经济土壤。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要消除地区间的良性竞争,而是要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无形之墙。唯有拆除人为的“篱笆墙”,才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市场活力,让中国经济的内循环畅通无阻。(本报评论员肖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