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城经济开发区合成生物聚合平台内,机器轰鸣、生产繁忙——千吨级反式乌头酸生物基新材料项目,正以“领头雁”之姿,引领着全市生物制造产业创新成果的加速落地。自今年5月正式投产以来,该项目不仅成为开发区推动生物制造跃升的生动注脚,也标志着邹城在合成生物产业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近年来,邹城经济开发区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依托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持续开展校企“双走进”活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与“高校成果”。通过柔性引才机制,多位院士及顶尖专家团队相继加盟,赋能本地产业升级。鲁抗医药、安琪酵母、奥晶生物等龙头企业,也纷纷携手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等“中字头”“国字号”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开发区坚持“上下游协同、全链条发展”。今年以来,鲁抗生物农药基地、诺云合成生物先导车间、金伟泰高端氨基酸等一批下游延伸项目相继落地,不断拓展生物农药、生物酶、医药中间体等细分赛道。上游则充分整合本地农业资源,依托鲁抗生物、益中禾等骨干企业,将生物质原料有效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秉持“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发展理念,针对生物制造产业对水电汽等公共配套稳定性和经济性的高要求,开发区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持续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硬核配套是筑牢产业发展的基石。”邹城经济开发区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敏介绍,“我们坚持‘项目建到哪里,配套跟到哪里’,联合太平镇、正方公司持续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实现水、电、汽等要素的‘精准滴灌’,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创新。”下一步,开发区还将携手天俱时工程科技集团公司,共建合成生物技术产业示范区与集聚区,打造国内领先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生物制造产业化集聚示范基地。
目前,开发区已实现重点片区双回路供水,建成高精新医药孵化园专用供电线路,并建设了由邹县电厂至太平镇、北宿镇约37公里的蒸汽管网系统,并配套建设8公里地上综合管架及多处管网分汽站,全面保障企业用汽稳定,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从技术突破到集群成势,从设施升级到蓝图铺展,邹城经济开发区正以全链条布局,全力推动生物制造产业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邹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林表示:“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国内竞争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高地’这一目标,坚持技术引领、配套支撑,聚力实施产业跃升工程。以鲁抗医药、安琪酵母等链主企业为核心,构建‘龙头引领、多点支撑、链条延伸’的产业生态。力争到2027年,培育3-5家‘专精特新’生物制造企业,推动产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