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10月31日电 (记者杨帆)从闲置空地到 “运动打卡地”,从杂草丛生的水沟到“全家休闲乐园”,河北各地的体育公园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模样。记者日前在河北省多地走访了解到,通过系统规划、全域推进,目前全省已建成196个达到国家标准的体育公园,实现“县县全覆盖”。当体育元素融入城市生态,体育运动融入生活日常,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深秋清晨,天刚蒙蒙亮,张建敏就来到家门口的沧州市献县人民公园锻炼。他说:“这里原来是一片闲置空地,周边小区的居民想找块像样的运动场地,得骑车半小时到老城区。现在出门就有健身步道,还有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体育锻炼成了每天的标配。”

10月26日,沧州市献县人民公园俯瞰(无人机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沧州市献县教育体育局三级主任科员高家华介绍,过去献县城区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少大型体育场馆。此外,随着城区扩容和人口增加,公共运动空间日益紧张。为此,当地规划建设了这座占地90亩的体育主题公园,为不同年龄段的群众提供运动休闲空间。
黄花沟体育公园是保定市环城水系配建公园之一,总占地面积约276亩,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等运动场以及拉伸场地一应俱全。市民肖福江告诉记者:“之前这里是一条水沟,周围杂草丛生,路过都要绕着走。2023年公园建成后,一下成了网红打卡地,全家人每天都要来跑步遛弯。”
“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智慧便捷的体育公园相继落成开放,为市民健身提供了多元化运动场所,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保定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罗鸣远说。

4月20日,保定市黄花沟体育公园俯瞰(无人机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河北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负责人介绍,河北省将体育公园建设作为满足群众“健身去哪儿”需求的重要举措,坚持“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功能于街区”。在建设过程中,各地注重“生态友好、功能复合、全民共享”,让体育公园成为群众身边的幸福空间。
在邯郸,体育公园建在市搪瓷厂旧址上,占地90余亩,实现公园绿地与运动场地深度融合,为周边5万多居民提供了健身场所;在石家庄,新建成的中央绿色体育公园总面积达435亩,配有网球馆、乒乓球馆等4座大型独立运动场馆及106块专业运动场地,覆盖各类项目,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运动需求;在唐山,始建于1983年的体育中心体育公园通过改造提升,成为举办赛事活动和群众健身的主要阵地。

9月21日,石家庄市中央绿色体育公园俯瞰(无人机照片)。(梁子栋摄)
记者走访了解到,河北各地在积极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切实让群众生活的“幸福半径”不断扩大。随着全民健身空间从“从无到有”迈向“从有到优”,体育公园建设也面临着更高要求。
针对土地紧张这一制约因素,保定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周永桂等受访干部表示,城区土地资源稀缺,寻找大面积、成规模的连片土地建设体育公园难度大,成为各地规划建设面临的一个难题。需要积极探索体育与文化、商业等功能的复合开发利用,利用“体育+文化中心”“体育+商业中心”等模式,让场地见缝插针“嵌入”城市空间。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努力提升公园的运营与管理水平。多地受访干部表示,体育公园前期建设投入大、涉及部门多,后期的场地维护、设备更新、活动策划等需要持续保障。需要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投入+社会资本+专业团队”的多元运营机制,破解公园建成后“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的困境,推进可持续运营。

10月29日,青少年在邯郸体育公园室内场馆进行篮球训练。(受访单位供图)
在优化公园资源配置方面,沧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科科长绳静介绍,目前沧州市已新建、改建标准体育公园超过18个、体育主题公园超过20个。“区县和城市周边城镇的体育公园建设基础弱、起步晚,我们今后将把优质资源向这些地方倾斜,投入先进理念、设施和设备,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