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0月31日电 题:“00后”用微观模型留住乡愁
新华社记者袁敏
陕北窑洞古朴粗犷,山西宅院的柿子树果实累累,安徽人家小桥流水绕屋,老城区筒子楼飘出阵阵炊烟……走进芦庆欢位于山东省龙口市东海科技孵化产业园的工作室,仿佛进入一座“老屋博物馆”,走廊两侧摆放着全国各地老屋的微缩模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中国许多老屋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个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23岁青年,用自己的双手留下一座座老屋的记忆。
芦庆欢出生在山东德州农村,从小跟随爷爷奶奶在老屋生活,“那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村砖房”。
他在那里度过了17年的快乐时光,天暖的时候,会支着桌子在院子里吃饭,“槐花开了,好香好香”。
这是芦庆欢的模型作品(10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袁敏 摄
2022年,芦庆欢偶然通过网络接触到微缩模型,一下子被吸引,专程到济南拜师学艺。师父问他想做什么作品,芦庆欢脱口而出:“我想做我家的老屋。”
彼时,他已赴烟台求学,爷爷奶奶也搬到了城里居住,那座承载美好记忆的老屋成了几代人的牵挂。
制作微缩模型绝非易事,要经历设计、裁切、拼接、打磨、上色、做旧等多个步骤,芦庆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惟妙惟肖。
“就拿绘制草图来说吧,得标注精确尺寸,可仅靠照片还原,无法做到数据完全精准。我琢磨了几天,终于找到突破口——我国常用红砖的长宽是固定的,数出墙面的砖头有多少块,就能推断出老屋的原始尺寸精确数据。”他说。
在打磨环节,他每天低头雕刻8小时,用刻刀一笔一笔抠出每一块砖的轮廓和纹理,整整花了一周时间才完成。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建立老屋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我自己必须先对作品全身心投入,用严谨的态度对待一砖一瓦。”芦庆欢说。
制作时,他仿佛感受到爷爷当年亲手建造房屋的辛苦与憧憬,闻到儿时放学后熟悉的饭菜香味,看到晾衣绳上晒足了阳光的衣服、墙上挂着的辣椒和玉米、院子里的菜地、院旁那棵高大的老槐树……1个月后,他完成了这座64×64厘米的等比例微缩老家模型。
“我把模型抱在怀里,从工作室走回住处,感觉自己最珍贵的那部分回忆有了着落。”他说。
芦庆欢和他的模型作品合影(10月21日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路过泉城广场时,许多人围观这座模型,芦庆欢热情地向他们介绍,让他们拍照。“我不是一个外向、擅长言辞的人,但那天我感觉特别骄傲,想告诉每一个人,这是我家乡的老屋。”他说,原本十几分钟的一段路,他走了一个多小时。
后来,芦庆欢把作品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播放量达到千万级别。这座北方老砖房,让许多网民看到了自家老屋的影子,激发了乡愁。
自此,芦庆欢有了更大的目标。他组建团队、创立公司,20名员工大多是“00后”,每月能接到三四十笔订单,其中单笔成交额最大的有20多万元。
“我们为客户留住回忆的同时,客户的故事也在滋养我们。”芦庆欢说,有定居美国的客户,想念山西老家的一草一木,希望还原老家的宅院;有新加坡的企业家,想还原创业之初的小作坊;有江西南昌的客户想在庭院里还原板凳龙表演的热闹景象……
“城市化浪潮正不断冲击传统记忆,我们在拥抱现代化、享受更便利生活的同时,也想为更多人留下乡愁、记住初心。”芦庆欢说,烟火气缭绕的老屋记忆,珍藏在心底的旧时光,希望它的温情和真诚能激励更多人不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