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我来到四川省宜宾市李庄古镇的月亮田。夜色中,长江逐渐变成一条墨色绸带,岸边灯火星星点点,江风拂面。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座以文化抗战闻名的小镇格外热闹,从清晨到夜晚,游人络绎不绝。

与老照片中的景象相比,眼前的月亮田早已焕然一新:飞檐翘角的古风建筑群被景观灯勾勒出金色的轮廓,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织。荷塘映月、小桥流水,璀璨的灯光将建筑群点缀得如梦似幻,水上的游船与灯火交相辉映。
江边的石板路上,层层叠叠摆放的李庄白糕增添了多种新口味,饭庄师傅现场展示“薄可透光”的精湛刀工,游客们身着古装打卡留念,孩子们手提灯笼嬉戏追逐,小学操场上还有人在夜色中慢跑。这片土地,正沉浸于和平年代的安宁与活力中。
然而,80多年前,同样是这片临江的土地,同样是夜晚,光景却截然不同。
农舍里那一盏菜油灯,灯芯如豆,在低矮的窗内摇曳不定。灯下,梁思成俯身于简陋的绘图板前,身影投在土墙上。隔壁,林徽因半倚在病榻上,借着微光批阅书稿,压抑的咳嗽声时断时续。窗外是漆黑如墨的夜空,以及呜咽东流的长江水。

月亮田——这个充满诗意的地名,就这样将80多年的时光联结在一起。今日的华彩与往昔的微光,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交汇,引人深思。
来到李庄之前,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随中国营造学社西迁至昆明,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岁月。今年4月,他们在昆明市盘龙区龙泉街道棕皮营村的故居正式对外开放。白墙黛瓦的院落融合了云南民居的特色,还别出心裁在客厅砌了西式壁炉。小院绿树掩映,素雅恬淡,简朴之中透出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这样的安宁并未持续太久。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寇对昆明的空袭日益加剧。为保存学术血脉,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决定再次迁徙,最终落脚于宜宾李庄——这里水路便利,又不易成为空袭目标,堪称理想的避难之所。

李庄东岳庙(原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内展陈着那封著名的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十六字,字字千钧,展现了宜宾社会各界的胸襟与气度,也促成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内迁。

抵达李庄后,中国营造学社暂驻上坝村月亮田的张家大院,成为工作和栖息之所。院子离江不远,推门见田,绵延的涛声在屋内清晰可闻。对于历经流离的学者而言,这涛声既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警示——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存亡息息相关,无人能够置身事外。
如今,中国营造学社在月亮田的旧址已被修缮为纪念馆,尽可能还原了当年的历史场景。穿过一片茄子地,便来到旧址门前,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大门旁还悬挂着“中国建筑史研究基地”的牌匾。步入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菜地,其后是一排厢房,被分隔成约4平方米的小间,标注着当年居住者的姓名。

旧址内的梁思成、刘敦桢办公室以及绘图室是展陈的核心。绘图桌上摆放着自制的丁字尺、鸭嘴笔和油灯等物品。一件锈迹斑斑的“医用金属背心”陈列于玻璃柜中。当时李庄物资极度匮乏,梁思成脊椎伤病严重,需穿戴这件“铁马甲”以支撑上身。绘图时,他不得不将下巴抵在倒扣的花瓶口沿,以减轻身体的负担。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卧室仍按老照片复原:病榻、书籍、皮箱、竹椅、茶杯等一一在列。林徽因在李庄期间肺病加重,常卧床不起,却仍坚持学术研究,查阅资料、校阅书稿。
生活的艰辛与信念的坚定,从卧室墙上展示的一封书信中可见一斑。
这是梁思成于1941年写给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夫妇的信:“家徒四壁混乱不堪,徽因数月病重在床令我十分痛心……”“很难向你描述的也是你很难想象的:在菜油灯下,做着孩子的布鞋,购买和烹调便宜的粗食,我们过着我们父辈在他们十几岁时过的生活但又做着现代的工作……”。

他们堪称传奇的爱情,也在艰难岁月中愈发坚贞。梁思成身着“铁马甲”,伏在简陋的画板前工作;病榻上的林徽因,始终是他最重要的学术伴侣。梁思成在信中写道:“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1942年底,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回到重庆后向夫人费慰梅讲述:“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的高贵和斯文。”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李庄的岁月,是他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但二人携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梁思成还主持整理了《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这些成果,本身就是一种坚定的文明宣言。
在这座小院里,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段峥嵘岁月。推开木门走出,一畦畦菜地、稻田迎面而来,小径蜿蜒向前,不远处的月亮田景区灯光已亮,街巷间烟火气十足。再向远望,长江水依旧在李庄身旁奔流不息,云雾缭绕着远山的青黛轮廓。
如今,踏上这片土地的游人,早已不是昔日的逃难者;从窗棂间透出的光芒,也已从摇曳的油灯变为璀璨的霓虹。这座江边古镇的“变”与“不变”,成为民族命运的深刻见证。
80多年来,李庄所涵养的文化灯火,早已绽放为满天繁星。而那盏在长夜中摇曳却永不熄灭的油灯,曾点燃一个时代的希望,提醒着我们每一代人应有的担当——精神的光辉与文化的力量,应如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永续向前。(吉哲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