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何止一亩三分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31 10:55:3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何止一亩三分地

字体:

秋收时节,每当下到田间,看到丰收的玉米、稻谷,脑中不禁会蹦出一个萌生已久的念头:如果自己也有一亩地,该种些啥,咋个种?

后来又想,反正是假设,既然土地已经“有”了一亩,不妨再多个三分。这倒不是贪心,只因俗语有云:“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一亩三分地到底有多大?一亩是666.7平方米,1.3亩为866.67平方米,基本等同于两个篮球场。

据传,“一亩三分地”的说法,源自明清两朝的“御田亲耕”。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会率朝中百官到先农坛祭拜农神。按“籍田礼”的古制,天子右手扶耒、左手执鞭,亲自耕地,户部侍郎紧跟其后,播撒稻、黍、粟、麦、豆五谷,三公九卿则从耕于两侧。他们耕种的面积,正是一亩三分。

巧合的是,如今全国19多亿亩耕地,人口14多亿,平摊下来人均1.3亩有余。于是乎,今天的每一亩三分地,可是实实在在养活着一个中国人。

现实中的一亩三分地,如果用心种、种得好,养活一口人不成问题:南方地区种水稻,单产大都轻松过千斤;北方黄淮海地区种小麦,单产也在一千斤左右。即使让一块地轮休,一年不两种、两收,一亩三分地的粮食产量,也足以达到500公斤——这是2025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意味着“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作为一名“三农”记者,“耕种”之前,既要考虑客观限制因素,又要好好琢磨口腹之欲如何满足。

首当其冲,要有坚决抵制“非粮化”“非农化”的觉悟,一年至少要种一茬粮食作物。其次,在“三餐米当家”“无米下肚不算飨”的四川,由于种植条件优越,水稻从古至今都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不种水稻显得“不识农务”。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几日不吃面食,浑身上下又不舒服,所以小麦也不可不种——幸运的是,在四川,水稻与小麦种植不仅不冲突,川北、川中等地向来就有稻麦轮作的传统,完全可以实现稻麦兼收、米面兼食。还要考虑补充身体必需的维生素,所以蔬菜要种,最好再养点禽畜,能吃上几口肉。

于是,不大的一亩三分地,种植分配方案就这样出了炉:一亩地春种水稻、冬种小麦。三分地则用来玉米套种大豆,可以榨点儿油、喂家畜;之后,再轮种“能抵半年粮”的红苕。最后,再认真学习老乡的宝贵经验,将田埂充分利用,种些易长、好管、耐摘的豌豆尖儿,以及姜、蒜、葱……

热热闹闹说半天,其实以上所述,纯属“纸上谈耕”。跑“三农”时间长了,就知道种地看着不难,实际一点也不简单,不花时间和功夫,不懂门道,根本就无从下手。如今一些农村长大的年轻人对种地都愈发陌生,更不用说像我这样只见过、没干过的城里人了。

至于我那种植方案,年长的老乡或许觉得还算对路。“新农人”、新型种粮户肯定不屑一顾,会认为太“小农”、观念落伍。这年头儿种地,除了要产量,经济收益、生态效益,才是他们的更大追求。

正所谓“耕当问农”,经常下到农村,才能了解现在的地究竟该怎么种。比如近几年在川南地区的宜宾、泸州,不少地里种着再生稻,单产超一吨;水稻下养着小龙虾,可以卖出上万元。这种被称作“稻+虾”共作模式的绝妙之处,还在于稻田的虫和草,成为虾的天然饲料,虫害和草害也由此减少;虾的粪便又是生态肥料,有助水稻“绿色”生长,从而一举两得。

再多跑些地方,能长更多见识,继续打开思路。川蜀大地上,稻“+”的可不只有虾,而是“+”得花样百出:“稻+鱼”“稻+鳖”“稻+鸭”“稻+菜”“稻+药”“稻+菌”等不一而足,不仅粮食实现增收,还有十分可观的收入。

现在的种粮大户,土地流转动辄几十上百亩,也用不了太多人手,工厂化育秧、机械化耕种,智慧设备管护等方式,逐渐替代了人工。深入了解,就会明白现在种地的背后,是优良设施、先进技术、优质资源等关键要素。再加上培育品牌,拓宽市场销路,种地升级成为农业大产业。

所以真的要考虑务农,何止一亩三分地,背后的学问真不少,耕耘的天地更广阔。(高健钧)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