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作为高水平开放平台,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召开。昨天下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焦进博会,解读四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视角”中外媒体学术沙龙,邀请上海社科院专家阐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进博会在推进高水平开放方面的意义。
以开放促枢纽建设,增强全球韧性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将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地缘冲突易发多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上升,国际经济贸易秩序遇到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对此,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广婷认为,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其实是一种新的关税,因为它抑制全球投资意愿,拖累经济增长,削弱全球经济中的贸易动能。各国及企业正积极探索新的应对路径,比如调整供应链战略、聚焦区域化布局与核心市场。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持续发挥稳定器作用,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等形式,推动贸易便利化,以实际行动支持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夯实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根基。
连年举办的进博会,就是一个鲜明例证。进博会搭建高效对接平台,聚焦前沿议题,推动产业投资合作,不仅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象征,更以独特的平台功能,为动荡中的全球经贸注入强大动能,确保全球贸易的稳定和可持续。所以,进博会从进口展会升级为集贸易促进、投资对接、制度创新、人文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与生态,从更高层面上讲,是在构建一个支撑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稳定运行的韧性枢纽,对全球贸易抗风险、共发展而言难能可贵。
以开放促共同发展,协助绿色转型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脱碳与发展的两难,一些发达国家则逐步推进“碳关税”落地,为全球范围内的“绿色开放”设置壁垒障碍。
对此,上海社科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指出,要平衡好“碳关税”和公平发展权,需要推动“绿色贸易”自由化。策略上,应从“筑墙”转向“建桥”。比如,与其对高碳产品加征关税,不如反向激励,大幅降低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关税。又如,与其施以惩罚性措施,不如反向赋能,通过开放的技术市场促进技术共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
进博会作为中国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平台,完全有潜力成为实践开放合作理念、平衡“碳关税”与公平发展权的关键载体。会场内设立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集中展示全球最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设备,通过“首发首展”缩短技术鸿沟,并通过集聚效应为供需双方提供对接平台,降低交易成本。此外,进博会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平台,更是技术交流、思想碰撞、项目合作的催化器,进而成为绿色技术的孵化器。
以开放促产业合作,深挖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亮指出,开放包容的环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在沪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就是国际化、开放式的科技盛宴。即将举办的进博会更是如此。进博会不只是国际产品的展示,更是科技创新的展示。这些创新成果、前沿技术在国际化平台上的展示,为上海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全球动能。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指出,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宗旨,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推动发布多项国际合作倡议,也在积极推进可信AI标准的出台,通过基于标准的技术框架同相关国家进行产业合作,以共同的标准、框架促进底层技术共识的形成。
(作者 孙欣祺 )
 
 



